为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继“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后,近年来我区全面打响了以垃圾分类处置为重点的“五废共治”硬仗,在巩固提升治水、治气成效基础上,继续加大“五废”的源头治理,坚持治土先治废,向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再发力。
如今在上城,随着科学处置能力的不断加强,分类有效性的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垃圾分类的“上城模式”也已逐渐形成。垃圾分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作用逐渐显现。
Q:“五废共治”是什么?
五废共治,就是对“生活固废、污泥固废、建筑固废、有害固废、再生固废”的治理。不仅治理生活垃圾,还要治理工业垃圾、建筑垃圾,让垃圾变废为宝。垃圾分类工作,即生活固废治理。
Q:上城的“五废共治”工作成效怎么样?
目前,全区381个生活小区约15.4万户家庭参与垃圾分类,生活小区分类覆盖率100%;全区148家机关事业单位、40家医院、69家学校实施垃圾分类,湖滨、清波等主要商圈已纳入垃圾分类管理;全区建成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4个、市级示范小区25个、智慧分类小区30个、“垃圾不落地”小区42个。
同时,开辟出12条垃圾清运专线,回收利用可回收物、大件垃圾,统收统运餐厨垃圾,推行建筑、园林垃圾就地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泡沫垃圾、快递垃圾回收等措施,全区垃圾减量成效显著,2018年垃圾减量33000余吨。
2018年,我区被评为年度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区!
Q:“五废共治”亮点有哪些?
◎ 机制逐渐完善
近年来,我区垃圾分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2018年相继出台《上城区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实施。各街道、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也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如,湖滨街道打造垃圾分类“实名制”升级版,今年还率先招募24名垃圾分类质检员,4人一组分赴社区进行分类指导和检查;小营街道依托党建引领下的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三方协同治理模式,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物业等开展“333敲门行动”,有效推进垃圾宣传入户,提升分类质量。另外还有清波街道的垃圾不落地“音乐线”,望江街道的建筑垃圾、泡沫垃圾回收制度,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的“定时定点”投放,紫阳街道的“家宝兔”回收模式等,都是我区垃圾分类的创新举措。
◎ 设施继续提升
2018年,我区完成20个区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打造了各社区低价值分选点54个、街道中型分选点6个,提升改造57座破旧垃圾房,有效改善了居民小区环境;围绕“垃圾不落地”工作,开展88条道路垃圾桶“撤路入巷”,发现整改杂色桶问题2546个,采购发放3000只分类垃圾桶,落实保洁人员每日对垃圾桶进行清洗;加强垃圾分类小区日常管理,开展小区分类质量评比,实行“红黑榜”评价制度;开展“五废共治”专项执法行动,去年共处罚生活垃圾不分类案件335件,查处违法运输、处置渣土案件130起;对工业企业、汽修行业、医疗行业危险废物执法检查300余次。
◎ 群众参与广泛
我区不断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配合、社会协同等“五力合一”工作机制,围绕“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入户宣传全覆盖,垃圾分类知晓率95%。与此同时,开展“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其中可回收物集置点36处,建设简易及智能回收设备投放点57个。目前全区共有从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18家,培育、引进再生资源行业骨干企业2家。“家宝兔”公司前端垃圾回收品类20余种,后端资源化细分品类100余种,对应利用工厂100余家,初步形成了可复制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模式。
Q:下一步工作怎么做?
近年来,我区拓宽垃圾分类工作思路、创新分类方式方法、深化智慧设施应用,建立了“政、企、社”联动工作模式,探索可追溯的垃圾分类约束、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市民垃圾分类参与率、正确率。
今年,我区将继续在垃圾分类可追溯方面下功夫,不断完善推广可追溯机制。
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实现可追溯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不仅是一个环保的问题,更是一项全民素质提升的大工程。今年,计划为各社区安装智能发放机,实行垃圾袋“实名制”发放,投放后“破袋”检查,通过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促进垃圾分类质量提升。
同时,将垃圾分类理念融入到日常各项活动中,引导居民积极参与,通过上门入户宣传、社区课堂,让居民知道垃圾分类,懂得如何分类,营造垃圾分类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全民共同参与的局面。
在设施设备方面,继续推进破旧垃圾房基础设施改造、再生资源点建设等工作,通过对原有垃圾房的扩面,在功能上向经营性回收网点倾斜,打造一批智能回收设备代替回收网点。针对湖滨、清波等地区沿路垃圾桶在路边集置、满溢等问题,计划推出全市首条“夜间清运专线”,目前相关协商工作正有序推进中。专线开辟后,将有效破解垃圾清运顽疾,提升市容市貌。
此外,加强示范引领,打造工作亮点。深化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社区、示范单位创建工作。鼓励各街道打造1至2个示范典型,建设1至2个示范片区,以点带面提升分类管理水平。大学路社区的“党建+”垃圾房承包制经验做法也将向全区进行推广,通过小区支部党员、志愿者、专管员的每日劝导、入户宣传等方式,切实提升社区垃圾分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