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综合报道) 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既是考验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初心使命的战场,也是检验广大党员干部战斗力的战场。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区迅速组建由区委书记章燕,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惠海涛任总指挥的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区领导王文硕、范卫东、赵欣浩、李军、范朝辉、毛素云、薛鸿翔、田国刚分别挂帅指挥部“一办十组”,统筹全区疫情防控工作。“区-街-社区”三级运作体系高效运转,广大党员干部咬紧牙关、毫不松懈,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以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坚决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全力以赴最快速度见底清零,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安全指数”“健康指数”。
隔离点管控组
一丝不苟构筑“防疫墙”
隔离点犹如医院病房的ICU,隔离对象都是密接、次密接等重点群体,管控组成员们不敢有一丝懈怠。他们昼夜踩点施工,用黑眼圈按下“三区两通道”“物资齐备”的“快进键”;他们在大冬天奋战到凌晨5点,换来高效顺畅的流转;他们瞪大眼睛盯紧视频查找问题,又通过微信温馨提醒,形成隔离点的防疫自觉;他们既当大管家又当心理医生,时刻关心关注隔离点人员身心健康。隔离点是冰冷无情的,又是温暖火热的,以“零失误、零差错、零污染”将被隔离对象安全送出就是全体管控组成员最大的心愿。
宣传组
人人都是“夜猫子”
“大家回去休息吧”,晚上11点,指挥部里的人们开始慢慢散去,然而对于宣传组的人来说,这一天还没有结束。他们需要24小时值守,时刻关注疫情动态,准确掌握疫情信息,快速发布权威消息。他们是答疑解惑的“老师”,为大家科普防疫知识;他们是捍卫正义的“侦探”,为大家辟谣,消除恐慌;他们是深入一线的“战士”,用镜头记录感人瞬间,把温暖的上城力量传递给大家;他们还是绞尽脑汁的“厨师”,微信、微博、抖音、视频号……变着花样地把“防疫”信息宣传给大家。大家看到的一个个专题、一个个视频、一篇篇稿子,都来自于这群“夜猫子”。
效能督察组
贴心“客服” 及时“补丁”
“请问您在家里吗?”“有没有居家隔离?”“街道社区有没有告知注意事项?”……8名90后干部组成的“电话专班”每天捧着电话机12小时以上、每人拨打电话数百个,与居家隔离人员一个个电话联系,既送去关心问候,又核实隔离情况;既疏导了情绪,又答复了疑问,做到首问负责、沟通闭环,让群众的每一个疑问件件有回应。一天下来,大家嗓子都冒烟了,讲不出话来,吃颗润喉片继续工作。除了“电话专班”,也少不了实地督查,督察组通过开展多维度、立体式抗疫督查,架起与企业群众的“连心桥”。说是督查,他们其实更像贴心的“客服”,及时的“补丁”,用真情真心帮助企业群众解决难题,推动防疫措施落细落实。
力量保障组
人力资源的“搬运工”
“你好,15号是人大选举日,街道亟需力量增援,能不能请你们单位调派32名同志前去支援?”“现在工作人员紧缺,能否派10名同志支援集中隔离点工作?”……疫情防控任务吃紧、人大选举势在必行、机关工作不能停顿,力量保障组面对各基层单位紧急申报的人员需求,统筹再统筹、发动再发动、调配再调配,挑灯夜战、精准计算、抓紧抓实,一批批机关精兵强将迅速下沉一线、一个个难点堵点被及时解决,真正体现了机关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让党旗高高飘扬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下转第2、3版) (上接第1版)
人员转运组
“快一点,再快一点”
“我们快一点,群众的危险就少一点”。“快一点”成了人员转运组的口头禅。他们严格按照应转尽转、应控尽控、应隔尽隔的要求,建立起转运专班、街道社区、隔离酒店的协调机制,以最快的速度,核实需要转运的人员范围,确保没有遗漏;以最快的速度,收集隔离酒店可以使用的房源信息,统筹安排人员转运;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任务清单、安排转运路线,以便居民就近进行集中隔离。他们的双眼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纸质表格间来回切换,只为了让转运速度快一点、再快一点。
封控管理组
一群勤劳的“蜜蜂”
“全区现在有多少个管控区域?情况怎么样?”每天这样的问题都会不停地在封控管理组萦绕。有的组员每天穿梭于各个管控区域,时时关注着管控情况:人员是否有聚集、硬隔离设施是否到位,点位是否有其他需要支持。他们像“蜜蜂”采蜜一样去采集信息,及时发送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置。有的组员坐阵后方,负责将各路数据汇总,及时做好上传下达。他们中有来自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士,为各个点位提供专业支持,也有来自区政府办、治水办等部门的援助力量,管控区域尽早解封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综合协调组
指挥部的“大管家”
“综合协调组!”“综合协调组呢?”“综合协调,过来一下!”……作为指挥部一办十组的信息枢纽,相比其他九组,处置流转的工作更多、贯彻落实的任务更急、服务核心的责任更重。他们是串起指挥部的一条线,在指挥部作战初期,会议组织找他们、关键数据找他们、突发情况也是找他们。他们既要上报请示、下传指令,又要写报告、统数据,从早到晚连轴转、吃不上热饭是常态。在指挥部每一次深度研判、每一个高效指令背后,都有综合协调组的身影。
流调溯源组
火眼金睛的“侦察兵”
“请问您在发病前14天去过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和什么人接触过?”“待了多长时间?有没有戴口罩?房间是否通风?”流调溯源组工作人员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发出“灵魂拷问”。从行踪中捕捉关键信息,同时结合大数据,最终描绘患者完整的行程轨迹。他们的工作就像“侦察兵”,归纳情报、综合研判,搞清楚传染源从哪里来、病例通过什么方式被感染、以何种方式传播给其他人等问题,并对这些人和病例的关联交集进行调查,进而判断属于密接、次密接还是一般人群,并拟定不同的管控措施。他们夜以继日、连续作战,用全力以赴的战时状态,精准锁定并控制感染源,捍卫群众的身体健康!
区域协查组
“大数据”的“快递员”
“刚下发了5万多条数据,赶紧分发!”“又来了1万条!”由公安、卫健组成的分配小队接到指令立刻就位,灵活的手指在电脑前“狂奔”,大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以最快速度将省市大量数据派发至14个街道,“还剩1000……500……100……分配完毕”,完成目标后小队长舒一口气。接下来就轮到社区“四人组”闪亮登场,街道社区化身福尔摩斯对风险人员行程轨迹逐一排查,争分夺秒赶在病毒传播前锁定、管控潜在风险,“电话不通!怎么办”,区域协查组协调专业支撑力量,精细研判、精准锁定。区域协查面对的是辖区全人群,任务紧、数量大,24小时全天候待命,只为严防死守把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
核酸检测组
“精准”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核酸检测,大家可能并不陌生,那么,“哪些领域人群需要核酸检测,在哪里设置检测点,检测点设置要符合哪些要求,检测的样本怎样转运……”这一连串的问题谁来解决呢——核酸检测组。为了确保检测方案更精准、更详细,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是他们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为了减少群众的排队等候时间,他们及时对检测点位和检测台位进行调整,甚至深夜启动紧急预案,增设临时监测点;为了提高采样效率,他们加强对采样工作人员开展精准指导;为了保障样本及时送到实验室检测,他们组织专门警力负责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