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李岚) 健康的身体对人们生活幸福感来说至关重要,如何给我区的老年人、病人更好的服务,一直是我区不断完善的重要工作。今年,我区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服务内容,加紧为我区居民构建优质便民的养老、医疗服务体系。
我区是全省老龄化较高的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全区人口的1/4,如何养老在我区已有了多种选择。目前,我区已有养老机构15家,接受老年人的入住,但仍有些供不应求。于是,更多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谈奶奶今年82岁,去年4月她退了敬老院的床位,又搬回了原先住着的柳翠井巷社区,问她为什么,她坐在老年食堂里笑着对记者说:“听说这里开了老年食堂,我来吃了几次,发现蛮对我胃口的,价格也便宜,我就搬回家了,孙女工作忙,也不用她烧饭了,省事。”为了弥补机构养老的不足,我区建设了12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家老年食堂、67家星光老年之家等为老服务设施,为老年朋友提供日托、吃饭、娱乐和休闲等服务。谈奶奶就餐的老年食堂,就在柳翠井巷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内,虽然地方不大,但是有棋牌室和价格便宜的理发服务,很受老年人的欢迎。在面积比较大的白塔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还拥有心理咨询、电子阅览室和老年电大等服务。
今年,我区还推出居家养老家电和水电类统筹保修的新惠民举措,充实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前几年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我们总结出老年人家里,家电、水电类维修量特别大,所以我们今年就把这项服务从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中单独分离出来,免费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维修服务。”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说。经过前期入户宣传、登记,已有2866户老年人家庭签订服务协议,60余户老年人家庭已享受到此项快捷、周到的服务。
再过一段时间,我区的“智慧养老”平台即将搭建完成,届时,终端呼叫器也将发放到我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手中,老年人只要按下“绿键”,呼叫中心就会与老年人取得联系,预约服务了。今年1-3月,我区居家养老已累计服务11773人次,政府购买服务2265000元。湖滨敬老院、益寿院等敬老院将进行升级改造,届时,老年设施会更加丰富。
除了老年人,身处病痛的人也是我区需要特别关怀的对象。众所周知,我区有众多优质医疗机构,整合利用这些家门口的资源为我区百姓服务,也成为了完善便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我区与市一医院合作设立慢性病联合门诊,选拔22名高年资医师与市一医院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肿瘤科等专家结对,打造一支社区慢病防治管理首席医师队伍。在巩固专家专网预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浙医二院在电子病历(EMR)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互联互通、“2+X”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合作,浙医二院的继续教育课程向我区医务人员全面开放,其开设的针对社区卫生工作的十二个培训模块项目针对性、操作性强,成效明显。
日前,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和浙医二院康复科合作签署了《连贯共赢专科定点转诊合作协议书》,开启了新的双向转诊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各种脑血管意外或外伤手术病人需要康复者,在浙医二院经过前期治疗,病情稳定者,转入卫生服务中心进行1-3个月的康复治疗。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中心先期派相关医护人员至浙医二院进修学习,提高护理水平,同时也将省级医院的优质服务理念带回中心。在短短一个月内,中心已先后接受3位在浙医二院接受骨科手术病情稳定后转入的患者,转诊病人的主治医生还将定期来中心查房,如遇病情反复,病人将通过绿色通道及时送回医院,这样,不仅提高了医疗安全度,也增加病人对社区医院的信任,缓和医患关系,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