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字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今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数字化改革决策部署,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瞄准主跑道、争当排头兵,形成了一批具有上城辨识度和重大引领性的数字化场景应用。即日起,区委宣传部、区委改革办联合推出“上城数字化改革进行时”专栏,跟进报道这一重要改革的创新举措、阶段成效和典型案例,不断浓厚改革氛围,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合力。
聚焦问题 做好需求分析
本报讯(综合报道) 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上城针对“报表多”这一基层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基层表单智能填报为切入口,探索建设“一表通”应用场景,通过系统构建各类表单数据底库、实现报表自动填充生成,大幅减轻社区工作人员报表填报负担。
据了解,“一表通”应用自上线以来,已实现96张高频报表自动生成,每位社工每个月可减少表单填报时间近17个小时。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以往社区负责各条业务线数据采集和报表填报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经调研发现,当前基层表单填报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多头报,前期需要街道、社区两级填报的各类表单较为繁杂,且不同条线有不同的表单填报系统,存在多头录入情况;二是重复报,不同条线同一时间和同一条线不同时间催报的报表存在大量的重复字段,耗费基层社工大量时间填报相同数据;三是更新难,基层工作所需各类数据分散在省市区不同层级业务系统,数据共享协同及实时更新较为困难。例如闸弄口街道,2020年全年社区填报各类报表达500余张次。社工疲于填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走访服务群众的时间与精力。
因此,上城谋划构建“一表通”应用场景,并明晰目标定位,通过系统构建表单数据底库,实现数据实时在线、系统智能联动、表单自动生成,撬动区、街、社三级职能关系优化,引发信息采集、报送、处理、考核等工作方式方法的一系列变革,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促进基层治理体系重构、治理机制创新。
多方合力 推动系统开发
由区委办、区委改革办牵头,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数据资源局等20多个部门协同合力,建立“一表通”工作推进完整闭环,深入运用数字化改革V字模型,从报表自动生成、数据直达报送、业务准入审核、服务智能提醒等4项主要功能诉求出发,有序推进架构开发、数据整合、应用迭代等各项工作。围绕拆解出的任务,建立活跃度、应用效能、基础数据量、报表使用量、数据协同量、准入审核量、优化报表量等7个一级指标,以及报表自动生成量、累计数据调用量等19项二级指标,使各项核心任务可感知、可量化、可展示、可评估。同时,连通基层治理四平台、省大救助系统、省人社工作平台等10个数源系统,通过数据接口对接和批量交换方式有效归集人员参保信息、救助对象信息、残疾人信息、疫苗接种信息、死亡人员信息等18类数据,已归集数据370万条,累计调用省市数据200万次。
改革突破 深化应用成效
“‘一表通’应用场景的推广运用,极大地优化了以往传统的表单填报机制、社区服务方式、基层考核流程和数据治理水平,它所具备的引领性、可推广性也获得了省委办公厅认可。”区委改革办负责人介绍道,“以报表自动生成功能为例,前期‘一表通’根据各类表格梳理出1616个标签字段,归集民政、社保、残联等部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和社工收集录入的数据,建立了‘一表通’数据库。部门可在浙政钉‘一表通’应用端发起数据需求,系统将根据标签字段快速搭建表头,调取最新数据自动填充并生成表格。比如区民政局所需的九十周岁(含)以上老人生日慰问名册,包含姓名、户籍地址、身份证号等10个标签字段,通过‘一表通’即可自动填充并反馈生成表格。这样一来,便有效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
业务报表的生成由原来的手工填报、多头录入转变为一次录入、自动生成。业务报表的报送方式由逐级归总、层层催报转变为随时生成、一键直达。数字技术与制度创新耦合,用数据归集共享撬动流程再造、制度重塑,“一表通”应用场景初步实现基层业务报表“填报一个口、数据一张网、管理一条线”,为破解“报表多”难题、助推基层工作减负增效,以及促进基层治理体系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新路径。